{{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董事會

宏佳騰公司在符合法令規範之基礎,健全及確保董事會有效運作,進而保障股東權益。
宏佳騰董事會成員有七位,所有董事均為股東投票產生,並無性別上的差異與限定,其職責包括監督、任命與指導公司管理階層,並且負責公司整體的營運狀況,致力於股東權益極大化。

第八屆董事名單

鍾杰霖 董事長

成功大學EMBA畢業
冠美科技(股)公司總經理

黃惠輝 董事

雲林科技大學博士
工研院機械所研究員兼經理
教育部審定副教授資格(副字第147043號)

蔡明堂 獨立董事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塔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陳志昌 獨立董事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
帝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羅斌賢 獨立董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學院博士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助理教授

蔡玉萍 獨立董事

嶺東科技大學
景德美聯合稅務記帳士事務所負責人

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

董事多元化

為強化公司治理並促進董事會組成與結構之健全發展,本公司董事會訂定公司治理實務守則,訂有多元化政策,董事會整體應具備之能力為營運判斷能力、會計及財務分析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產業知識、國際市場觀與領導決策能力;董事會成員應考量多元化,並就公司運作、營運型態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需求,擬定董事成員多元化方針,包含基本條件與價值(性別、年齡、國籍及文化) 、專業知識與技能(法律、會計、產業、財務、行銷或科技)等,期能透過董事成員多元觀點促進董事會運作,發揮董事會監督職能。
 
本公司於111年全面改選董事,董事會由7位董事組成,包含4位獨立董事及3位非獨立董事,皆具豐富實務經驗之卓越人士,具領導決策、經營管理、危機處理、產業知識及國際市場觀等能力,7位董事分別具科技研究、企業管理及財會等背景專長,落實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有助於提升公司治理效能及經營管理績效。未來目標朝向每屆選任獨立董事時,連續任期均不超過3屆,且至少保有一席女性董事。
 
本公司多元化政策之具體管理目標及達成情形如下:

本公司落實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情形如下:

董事會獨立性

現任董事會席次共有7人,其中4位為獨立董事,占董事會席次比重57%,3席具員工/經理人身分之董事,占董事會席次比重43%,未逾全體董事席次二分之一,全體董事兼皆未具有配偶或二親等以內之親屬關係符合證券交易法第 26 條之 3 第 3 項及第 4 項規定情事。

 

 

董事會績效評估
依據董事會定訂之「董事會績效評估辦法」,每年應至少一次執行董事會及各功能性委員會之績效評估,董事會績效評估結果則於次年度第一季提報董事會審議通過,作為薪酬給付及未來董事遴選之參考依據。
 
 
董事會績效評估執行情形 :
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成員及功能性委員會之績效評估,採用內部自評及董事成員自評方式,2023年度董事會、個別董事成員及功能性委員會自我評鑑,評估結果運作優良,提報2024年3月13日董事會。

接班規劃及執行情形

董事會成員之接班計劃及運作情形
     本公司「公司章程」明定董事之選舉全面採候選人提名制度,並依據公司「治理實務守則」及「董事選舉辦法」落實董事會成員多元化政策,就本身運作、營運型態及發展需求擬定多元化方針,宜包括但不限於基本條件與價值、專業知識技能等兩大面向之標準。
 
公司訂有董事會績效評估辦法,藉由績效評估之衡量項目,包括公司目標與任務之掌控、職責認知、營運之參與、內部關係經營與溝通,專業職能與持續進修及內部控制等,以確認董事會運作有效,與評定董事任期中績效表現,作為日後遴選活提名董事之參考。
 
為促進董事具備各項專業知識、技能及素養,董事會成員每年進行公司治理主題相關進修課程。2024年董事成員執行當年度關注議題教育訓練課程,主題含括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永續淨零、財務、資訊安全等相關議題,合計45小時,讓董事能透過持續培訓有效地履行職責。現任董事長在本公司已有十多年以上之行銷業務及經營管理經驗,擁有豐富產業背景,未來亦將促進高階經理人對公司營運之參與,循序培養合適之董事會成員進行接班。
 
 
重要管理階層接班規劃運作情形
     重要管理階層接班人,必須具備正值及誠信、高度執行力及危機處理能力,並將公司經營理念及核心價值封為圭臬,致力實現
「品質第一、精益求精、顧客滿意、永續經營」為目標。
 
本公司重要管理階層之接班除對外招募外,亦持續對現有管理階層進行培訓計畫,平時藉由執行不同專案任務,培養管理之知識、技能及領導力等三大技能,並於發展過程中發掘其缺口,此外就管理能力、專業能力與個人發展等方向藉由內、外部專業課程予以強化。